当前位置:首页 > 奇亿百科 > 正文

都有哪些民族过春节

摘要: 哪些少数民族会过春节呢?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

哪些少数民族会过春节呢?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男人节,陇端节,陀螺节,花朝节,吃立节,蚂拐节。东乡族、回族、塔塔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怒族主要节日有“吉佳姆”、祭谷神节。

满族有六月六的“虫王节”,八月添仓节。纳西族有火把节、撒拉族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有沐佛节、采花节、藏历元旦、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白来日追节。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瑶族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有插种节、新米节。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白族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锡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彝族有有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节”。羌族的祭山会最为著名,京族的“唱哈节”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中国哪些民族过年?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已狼为图腾,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3、苗族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5、傈僳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分别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主要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14、鄂温克族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

15、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6、赫哲族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31、景颇族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34、黎族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6、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39、普米族

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扩展资料:

各民族人口数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

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

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56个民族

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民族有:藏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还有一个习俗,在除夕前一天太阳快落山时,把污水脏物品朝西边倒掉,寓意除旧迎新。

简介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56个民族哪些民族过春节?

就跟植物的成长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树儿花儿都最终会长成自己的模样,民族也是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各个民族都渐渐会形成自己的模样,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你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德昂族泼水节、农历四月十五日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东乡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撒神、农历七月初一、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侗族芦垄节、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斗牛节、农历二月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独龙族卡崔哇、农历十月中下旬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俄罗斯族复活节、公历三、四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鄂伦春族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高山族新年祭、农历十二月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仡佬族灯杆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尝新节、农历六、七月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拉祜族库扎节、傣历三月

朝鲜族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上元节、农历正月初五、尝新节、傣历十二月寒食节、农历四月初五、黎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僳僳族收获节、农历九月

哈尼族十月节:农历十月初一、澡塘节、农历正月初三六月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年节、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刀杆节、农历二月初八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珞巴族旭独龙节、藏历二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隆德节、藏历四月

赫哲族赫哲年:农历正月初一、满族颁金节、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庙会、农历四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景颇族目脑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克尔克孜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打铁节:农历一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火把节、农历六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诺劳孜、农历正月初一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降生。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哪些民族过春节?

56个民族的特有的节日如下:

1、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2、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3、保安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4、布郎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5、布依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6、壮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

7、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8、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9、哈萨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0、藏族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藏历年 藏历正月初一

望果节 藏历八月间

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

11、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12、回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3、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火把节 农历六月

14、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15、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16、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7、侗族

芦笙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18、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19、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20、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1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21、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22、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23、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24、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25、傈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26、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隆德节 藏历四月

27、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庙会 农历四月

28、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29、柯尔克孜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30、达斡尔族

春节(阿涅) 农历正月初一

31、傣族

泼水节 傣历六月六日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32、苗族

龙船节 农历五月二十四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

赶秋节 农历九月

33、仫佬族

依饭节 农历十月

后生节 农历正月或七月

34、纳西族

正月农具会 农历正月二十日

三月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

七月骡马会 农历七月十五日

35、怒族

鲜花节 农历三月十五日

36、普米族

大过年 农历正月初七

大十五节 农历十二月十五日

尝新节 农历九月

转山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37、土家族

过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

祈禳节 农历正月初三

牛王会 农历八月初八

擂台会 农历二月初二

38、土族

火神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

39、佤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播种节 农历三月十五日

新米节 农历七、八月

40、维吾尔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努鲁斯节 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四日

41、乌孜别克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42、锡伯族

春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3、毛南族

庙节 农历五月

南瓜节 农历九月初九

44、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

那达慕大会 农历七~八月

45、苗族

苗年节 农历十月初五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46、门巴族

藏历年 藏历正月初一

望果节 藏历八月间

47、羌族

羌族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

青苗会 农历三月十二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

48、撒拉族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49、畲族

分龙节 农历五月十五日

50、水族

借额节 农历九月

卯节 农历五、六月

51、塔吉克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迄脱迄迪尔爱脱节 农历三月间

52、塔塔尔族

肉孜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53、瑶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

尝新节 农历八、九月

54、彝族

歌节 农历三月初三

二月八 农历二月初八

55、裕固族

送年节 农历三月初七

春节 农历正月初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6、汉族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过春节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

1藏族 2 彝族

3 布依族 4 满族

5 壮族 6 侗族

7 白族 8 土家族

9 傣族 10 黎族

11 僳僳族 12 拉祜族

13 达斡尔族 14 仫佬族

15 独龙族 16 鄂伦春族

17 赫哲族 18 基诺族

19 哈尼族 20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春节作为本民族重大节日的占一半以上,如鄂伦春、达斡尔、朝鲜、苗、瑶、畲、京族等,他们的节日活动还保有本民族的特点。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 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 “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而瑶族过春节时,青年们扮演耕作,以3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预兆丰年。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发表评论